时间: 2025-04-22 20:55:11 | 作者: 输送机械
2023—2024学年,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共有20所,全日制在校生30771人(不含技工学校,下同),非全日制在校生2900人;全日制毕业生7843人,毕业生数较上一学年减少12507人。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情况统计见表1-1。
全州中等职业学校按办学类型分:职业高中学校15所,占比75%;中等技术学校4所,占比20%;中等师范学校1所,占比5%。红河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类型统计见图1-1。按举办者类型分:教育部门举办13所,占比65%;民办中职学校7所,占比35%。红河州中等职业学校举办者类型统计见图1-2。全州中等职业学校中,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3所,占比15%;省级“优质”中职学校3所,占比15%;省级“优质专业”中职学校1所,占比5%。
2024年度,全州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资源布局优化。通过采取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构建州属职业院校为引领、中职教育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区域“一盘棋”办学格局。实施了“四个一批”(终止办学、合并办学、集团化办学、优化变更),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州已有14所中职院校实现办学水平达标,7所学校合并办学,16所变更办学性质。
同时全州大力构建中等职业教育纵横融通培养体系。开展红河民族师范学校与红河学院中本培养,全州中职学校与州内外17所高职院全方面开展“3+2”模式培养。全面落实“一体两翼”工作布局,沿边产业园区产教联合体建设列入部省共建实施方案。红河红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红河国际数字产教融中心”,为开展学生实习实训、教师企业实践、企业职工培训提供条件。
2023—2024学年,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1,410,441.96 m2,生均占地面积45.84m2,生均建筑面积20.47m2;固定资产总值148,356.54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施值24,520.91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施值7968.84元,远高于设置标准;纸质图书655968册,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等数字资源341505册,生均图书 [0] 32.42册,达到设置标准;职业教育仿线间;每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数量22.45台,达到设置标准。具体指标情况见表1-2所示。
2023—2024学年,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212人,全州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 [1] 为21.8:1,略低于设置标准。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427人,占比35.25%。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1152人,占比95%。44岁及以下教师778人,占比64%。专业课教师707人,占比58%。其中,“双师型”教师283人,占比59.33%。外聘校外教师、行业导师共计198人。
始终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全过程,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优化教育工作领导体制。推动州县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13个县市委副书记全部担任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推动形成“四级书记抓教育、党政同责办教育”的良好局面。二是深入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把党的全面领导写入各学校章程,制定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及议事规则,选配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有威信、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干部担任党组织书记,保障党组织书记享受所在学校校长同等职级奖励待遇。全州中职学校共配备38名党组织书记、79名党务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
案例 2 - 1【蒙自市职业教育中心】实施“115+N”育人工程,强化思政教育
蒙自市职业教育中心实施“115+N”育人工程,将思政融入专业建设,课程、教材、教学改革和管理服务各环节,通过“五堂联动”育人模式,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组织学生编创《闪光的足迹》《国家》《青春中国》等思政情景剧6部,编创《青春有我,无问西东》《石榴花开迎盛世,民族团结谱新篇》《探索味蕾上的民族文化之旅—云南蘸水》等各学科思政在线节;组建“红色职教宣讲团”,已招募师生24人,开展宣讲14次;组织学生开展以“知识传授+精神传承”为主流的思政课堂,覆盖学生8000余人次;组织学生开展送教下乡、研学实践活动90次,惠及3100余名学生,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是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思政课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师生比达1:71。开展思政课教师轮训,常态化举办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擂台赛等活动,设立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落实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建成了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二是强化党的理论宣讲。组建教育工委宣讲团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组织并且开展全州中职学校书记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活动,开展红河州第五届“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理论宣讲比赛。三是打造红河州思政“金课”。依托红河州红色教育资源,开设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红河分课堂3期。创新思政课形式,在金水河口岸举办国门特色思政课研讨活动,创新开展“音乐思政”“情景剧思政”等,蒙自“红舟课堂”思政品牌被省级推介宣传。
红河州职业院校以培养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重点,从学生个人特点、兴趣和能力出发组建各种学生社团,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专业素养融入各级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专业相关知识、技能与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有机融合,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必备品格和能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通过组织并且开展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赛事、社团活动、各类比赛,培育学生爱国意识、团队意识,强健其体魄,净化其心灵。
案例 2-4【红河州农业学校】“社”想未来“团”聚青春-校园PPT 制作大赛
2024年6月,云南省红河州农业学校校团委、计算机社联合举办了“新时代新青年新作为”主题PPT制作大赛。大赛吸引了园区众多计算机爱好者参与,通过选拔,最终有8组选手晋级决赛。大赛旨在以赛促学强本领、以学促用展风采,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推动同学们利用自身专业技能学思用贯通。校团委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持续举办各类技能展示和比赛,为校园文化注入新活力。
2024年,红河州在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方面,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有关政策,结合地方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共有2.38万人次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发放总金额2380万元。共有5.42万人次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免除学费总金额5420万元。
全州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着力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多措并举,提供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就业岗位匹配度,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全州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本地去向落实率95.86%,升学率44.32%,毕业生月收入平均值2956元,企业满意度93.83%。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占比6.64%,从事第二产业毕业生占比21.3%,从事第三产业毕业生占比65.55%,近三年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保持领先,同时第二产业毕业生占比增加。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统计见图2-2。
结合红河州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学生开发多样化项目。利用哈尼梯田旅游资源独特,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如精美书签、特色明信片等,传播梯田文化。民族手工艺精湛,挖掘其内涵,设计创意饰品、家居用品。特色农业前景广阔,探索农产品电商模式,搭建线上销售平台,拓宽销售经营渠道。通过这一些项目开发,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推动红河州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稳步的增长,传承与弘扬当地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为红河州发展注入新活力。
个旧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通过打造创业文化品牌,创办创业成功者交流会和创业竞赛的途径,为学生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种创业文化,激发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信心,推动学校育人模式的改革,在创业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同时提高学生危机意识和拼搏精神,通过在过程中克服遇到困难挫折,培育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然后在课堂上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补回所学知识,最终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准备好创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024年,红河州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全力支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24年组织并且开展全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州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21所职业院校1719人参加,设83个赛项,参赛人数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在省级技能大赛中,中职组荣获一等奖7个、二等奖31个、三等奖40个。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蒙自市职业教育中心(蒙自市职业高级中学)代表云南省在中职组电子与信息赛道网络建设与运维赛项中荣获铜奖。
红河州教育体育局格外的重视各职业学校专业开设工作,专业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专业设置好不好,必然的联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是要求各类学校研究我州市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前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对产业、行业、上下游企业、同类院校的充分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专业发展规划,力求达到专业(群)对接产业(行业),确保正确的专业办学方向。二是深入企业一线调研,撰写专业设置(申报)可行性论证报告,组织召开有企业专家、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代表等参与的论证会研究讨论并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审议,最终上报学校办公会、党委会审定。三是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各学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制定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并上报省教育厅备案,合理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开展“课堂革命”,打造课证岗赛融合一体的“金课”品牌。
一是深入贯彻实施《红河州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鼓励职业院校面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主动布局一批服务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农林、绿色能源、大健康的专业。二是围绕产业链实施“一校一特”,力争每所县属中等职业学校打造1—2个特色专业,每所州属中等职业学校打造2—3个特色专业,每所高等职业学校打造3—5个骨干专业群,形成区域内中职学校各具优势、错位发展的办学格局,汽修、护理、财经、建筑施工、电子电工、烹饪等一批品牌专业打造成效明显。三是稳步推进州财经学校、州农业学校、州民族师范学校、蒙自职教中心7个省级优质专业建设。
一是制定印发《红河州2020—2025年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红河州优化调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方案》,指导全州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工作,要求各学校结合办学优势和发展定位,从适应区域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产业体系调整、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发挥学校自身优势、突出校本特色,强化主体专业建设。限制和淘汰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坚决停办生源不足、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二是加强对专业布点的统筹管理,严控相同专业重复布点,州域内交叉的专业开设学校不超过3所,州职教园区内学校专业设置不得重复。凡州内学校已有且是规划继续发展的专业,原则上不再审批。三是大力推进校企协作育人。全州职业院校与省内外219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双主体育人。目前,联合共建产业学院20余个,实训基地74个,聘请企业230余名教师参与教学,实行订单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共建专业,校企联合授课,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切实提高育人质量。
蒙自职教中心与启智教育集团公司形成了“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植入企业课程,整合职业资格标准,建成了“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分级课程+北大青鸟认证课程+企业工作项目”的课程教学体系,按照岗位通用知识技能设置通用课程,按照岗位需求设置核心课程。与上海彦佳餐饮有限公司开展“工学交融、全真实训”人才教育培训,课程教学以任务为中心,校企双向分年度分梯次培育学生;与云南锐取科技教育有限公司形成了“校企一体化”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实现了“底层专业基础课程共享,中层专业模块课程分立,高层拓展课程互选”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深圳汇鹏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合作”“工学交替”“教学见习”人才培养。
2024年,全州共争取并下达专项资金11300万元,支持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践基地“五金”关键要素打造。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加快专业优化调整,全州职业学校累计调整新增专业17个。4所中职学校开展省级“双优”与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拥有53门在线部教材进入省“十四五”规划教材目录。已建成10个虚拟仿线
红河州全力构建纵横融通培养体系。红河民族师范学校与红河学院开展中本培养,全州中职学校与州内外17所高职院以“3+2”模式培养。全面落实“一体两翼”工作布局,沿边产业园区产教联合体建设列入部省共建实施方案。支持红河红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红河国际数字产教融中心”,为开展学生实习实训、教师企业实践、企业职工培训提供条件。
搭建“名技师资源库”。全州现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中等职业教育领域8人,“云南首席技师”22人,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肖春魁),引进国家级技能大师3人(陶巍、干文华、宋军民)。州级共评选认定学科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55人。
聚焦云南省“3815”战略和红河州“337”工作思路,围绕红河州贯彻落实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服务“三个定位”建设实施方案工作任务清单,提升发展支撑力。2024年,采取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构建州属职业院校为引领、县级职中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区域“一盘棋”办学格局。实施“四个一批”(终止办学、合并办学、集团化办学、优化变更),推进办学条件达标建设,全州已有14所中职学校实现达标,7所学校合并办学,16所变更办学性质。2023—2024学年向社会输送全日制技术技能人才7843名。
云南省红河州农业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与人社、农业、交通、工会、企业等有关部门和行业开展合作,精准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帮助培训对象提升技能素质,提高培训对象转移就业率。采取“送培训下乡”“送培训入企”“进校培训”“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开设网络创业、民族服饰制作,家庭餐制作、网约车、农艺工、家电维修、手工电弧焊、挖掘机等职业(工种)及专项类、合格证类培训,共培训2487人。
2024年,红河州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充分的发挥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通过人才教育培训、技术推广、产业对接等多种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在职业院校开设“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服务”等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专业。并针对红河州特色产业(如哈尼梯田旅游、特色农业),设置特色课程模块。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和专家深入乡村,开展实用技术培养和训练和技能提升课程,针对农民需求,开设“田间课堂”,传授现代农业技术、电商运营等知识。二是组织职业院校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推广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同时在乡村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组织学校在乡村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和农民提供实践平台,与企业合作,开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的实训,并共同开发乡村振兴项目。
云南省红河州农业学校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在帮扶点大显身手。联合农牧专业党支部精心打造农科专家服务站,搭建起科技与乡村紧密对接的桥梁。依托该平台,大力开展玉米示范种植,优选高产、抗病品种,规范种植流程,让玉米亩产节节攀升,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组织专家深入帮扶点,开展多场种养殖技术培养和训练,将先进理念、实用技术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给农户,培育出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全方位助力帮扶点产业兴旺、农民富裕。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州委“337”工作思路,聚焦职业教育“办学难”和“办不好”问题,逐渐完备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和投入力度,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围绕重点产业,调整或更新升级已不适应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快速推进优质专业建设,推动产教联合体和共同体建设,发挥政行校企潜力,共同推进人才教育培训,形成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格局,持续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案例 4-1 【蒙自职业教育中心】致力于发展蒙自过桥米线文化和技艺传承培养更多专业的职业人
张石龙老师于2020年到蒙自市职业教育中心担任中式烹师,2023年参加红河州第一届烹饪大赛制作过桥米线荣获“三等奖”。在校期间负责学生实训课的实作菜品制作,过桥米线制作,着重培育学生烹饪知识,动手能力,拥有非常良好的现代烹调、营养、餐饮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烹调技术和菜品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能从事中餐烹调操作及餐饮业管理,具备扎实的烹饪基本功与娴熟的烹饪技能。作为一个专业的职业人,张石龙老师将致力于发展蒙自过桥米线文化和技艺传承,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的职业人。
全州深化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州财经学校等普通中专招收国际学生180人,红河职业技术学院托管的河口县职业高级中学有越南在校学生217人。先后邀请越南老街省教育厅和老挝波乔省、沙耶武里省、万象市教育厅教育代表团来访,签署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
为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学生“中文+技能”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搭建实习就业平台,4月24日—4月26日,云南民族澜湄职业教育联盟在河口县职业高级中学(澜湄职业教育基地河口基地)开展导游技能培训,河口县职业高级中学导游服务专业共35名汉语成绩优异的越南籍学生参加了本次培训;6月24日,云南民族大学澜湄职业教育联盟在河口县职业高级中学(澜湄职业教育基地河口基地)开展视频剪辑、扎染培训,参与培训学生60余名;星河跨境电子有限公司联合陌贝(云南)跨境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河口云顺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一同到河口县职业高级中学对导游服务专业4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跨境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全州以人才发展为目标,聚力人才引进、培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塑造人才友好发展生态,致力于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产业工人发展的最新要求,打造企业行业认同、人才教育培训理念先进、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科学、技能服务功能显著、富有红河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共同体,助力省委“3815”战略目标和州委“337”工作思路,为建设“三大经济”、服务十二大产业集群提供技能人才支持。一是开展产校融合资讯交流。在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毕业生招聘等重大活动,邀请企业成功人士、企业负责人、一线技术骨干和职教师生,通过主题发言、座谈会等形式,交流分享公司制作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以及人才需求信息、专业建设和毕业生等信息。2024年以来各职业院校已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13次,服务学生6921人。支持校企联合开设订单班、定制班、冠名班、委托培养班等,采取校企“双元育人、工学交替、双重身份、岗位培养、在岗成才”方式,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的全部过程深层次地融合。全州职业院校与省内外43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双主体育人,联合共建82个实训基地,设立了20个企业培训工作站和校企合作培训基地。二是搭建“名技师资源库”。全州现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中等职业教育领域8人,“云南首席技师”22人,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肖春魁),引进国家级技能大师3人(陶巍、干文华、宋军民)。州级共评选认定学科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55人。
采取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构建州属职业院校为引领、中职教育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区域“一盘棋”办学格局。实施“四个一批”(终止办学、合并办学、集团化办学、优化变更),推进办学条件达标建设,全州已有14所中职学校实现达标,7所学校合并办学,16所变更办学性质。
党的二十大以来,州委、州政府格外的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和措施。2024年红河州紧盯职业教育不平衡、不充分、不适应等3个方面的问题,聚焦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全州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实施部省共建实施方案。落实州级统筹、县市主导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紧紧围绕省16项和我州提出的15项工作任务,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办学格局,加强优质学校建设,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打造红河职业教育新范式。
二是构建纵横贯通办学体系。推进州县职业教育一体化办学,鼓励县域举办综合高中班,云南红河技师学院在县级职中建设分院,推进职普、职技融通,形成育训发展新格局。
三是持续推进办学条件达标。推动县市学校“一校一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补齐短板弱项,尽快实现达标。
四是提升服务能力。围绕重点产业,调整或更新升级已不适应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快速推进优质专业建设,每所州属职业院校重点建设3至4个品牌专业,每所县域学校集中打造1至2个优势专业。推动产教联合体和共同体建设,发挥政行校企潜力,共同推进人才教育培训,形成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格局。
五是推动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保障力度,支持优质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资金和项目建设重点向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的县市和学校倾斜。
六是提升职业教育国际水平。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发挥红河区位优势和职业教育办学优势,推动各职业院校抢抓机遇,完善招收留学生、校际合作、师生互访、境外办学等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深化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助力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注: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教职工总数、专任教师数、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人数、学生体质测评合格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人数、聘请行业导师人数数据来自《2023年红河州教育体育局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其他数据来自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平台(网址:,由编制组进行数据整理。
年报制度是推进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重要抓手,是职业教育履行责任担当、树立质量发展观、宣传发展成绩、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载体,是职业学校强化内涵发展,持续诊断和改进,全方面提高人才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举措。红河州教育体育局向来重视职业教育年报编制、发布和报送工作,组织并且开展合规性检查,强化对年报编写质量、应用宣传及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把年报质量关,充分的发挥年报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川兴合田职业教育研究院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全州质量年报编制工作,在州教育体育局领导和红河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专家的全力支持下按期完成了《红河州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24年度)》编制工作。由于视角和数据的局限性,加之时间仓促,存在疏漏与不足在所难免,诚恳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0] 生均图书:参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22〕5号,图书参照中等职业学校指标释义,包括纸质图书和数字资源。纸质图书是指学校图书馆及资料室拥有的正式出版的纸质书籍。数字资源是指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及音视频。数字资源折合后计入图书资源总量,且所占比例最高不超过图书资源总量的40%。生均图书=图书册数/折合学生数。
主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承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