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8-15 11:59:54 | 作者: 带式输送机配件
8月14日晚间,新疆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 002092,证券简称:ST中泰)披露2024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2.21亿元,同比下降25.54%,主要由于聚焦主业,贸易收入减少所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3亿元,与2023年同期的-9.33亿元相比,已减亏73.98%。同时,公司现金流回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7.27亿元,同比增长815.94%。
氯碱化工、纺织工业两大主业均在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经营成本的同比下降,降幅分别为3.00%、2.72%。公司指出,受原料煤、电石等大宗原材料降价影响,通过强化生产指标管理,成本呈下降趋势。上半年,公司氯碱化工业务营业收入增长至80.5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从2023年上半年的38.56%提高到52.94%,毛利率从2023年上半年的15.11%提升至19.46%,对公司整体利润贡献水平进一步提升。
同时,公司上半年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分别同比下降16.98%、5.29%,管理费用仅提高3.87%。
公司指出,上半年公司从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着眼,全方面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将精细化管理作为挖潜增效的重要引擎,通过精细化管理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以务实举措控成本、防风险,蓄势赋能推动公司健康发展,逐渐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
行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PVC产量1166.8万吨,同比增长5.34%。报告期内,公司累计生产聚氯乙烯树脂(含糊树脂)96.72万吨,比去年上半年的94.64万吨进一步增长。同时,上半年PVC市场维持震荡走势,5月PVC价格受宏观及房地产利好政策影响大面积上涨,最高达到6672元/吨。
公司PVC产品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为49.38亿元,随着贸易规模压缩,其占总营收的比例提升至32.44%。公司还采取多元策略,依据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加大其他型号产品的推广,报告期非SG-5型树脂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较上年同期增加了6.71%。
从销售策略上来看,公司上半年实施“以销定产、以效定产”策略,聚焦客户的真实需求,优化客户结构,调结构、调区域,增品种、拓领域,提品质、创品牌,降风险,保销量。
公司展望下半年,新增产能释放以及需求的萎缩导致国内PVC供需格局仍然承压。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和去库存以及在加强城镇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拉动下,国内管材、线缆、壁纸、地板等新型建材市场需求带动产业需求量开始上涨,叠加新能源产业保持增长,促进了国内PVC市场消费量的增长。但也需警惕供需双弱局面仍将持续,市场行情报价预期改善有限。
公司拥有煤炭—热电—氯碱化工—粘胶纤维—粘胶纱上下游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发挥产业协调优势效应,同时持续完善在新疆各地的布局,继续保持在全国氯碱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公司在半年报指出,为提升公司对参股公司圣雄能源的持股比例,促进圣雄能源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发挥公司与圣雄能源协同效益,实现产业整合,公司收购圣雄能源部分股东的股份,该事项已经公司八届十六次董事会审议通过。本次实际收购完成后,公司持有圣雄能源比例上升至55.69%,圣雄能源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2024年7月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一方面,在行业逐步转暖阶段,公司持续提高行业集中度。中泰化学对圣雄能源合并报表,令公司PVC整体产能提升至260万吨/年,烧碱产能提升至186万吨/年,有利于逐步优化和完善公司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产业合力,发挥协同效应,巩固公司氯碱产业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实现氯碱产业整合和资本增值的双重战略目的。
另一方面,圣雄能源成为中泰化学控股子公司后,公司与其销售业务将不在贸易业务收入中核算,进一步压缩公司贸易规模。
本次中报披露公司重点在建项目——总投资59.91亿元的中泰新材料资源化综合利用制甲醇升级示范项目进展,截至2024年6月末项目进度达77%。该项目与圣雄能源均位于托克逊县在同心工业园内,依托现有产业,便于管理,有利于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公司将与圣雄能源通过种种原料优化耦合,实现碳氢互补,大大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碳排放量,实现了低价值物料资源化综合利用,提升公司现代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上半年,中泰化学研发投入4.58亿元,投入规模再创新高,完成麦尔兹石灰窑尾气回收利用技改项目投运,自主研发V型输送器代替原有排灰输送设备,完成除尘器螺旋输送机改造工作,实现密闭输送。围绕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目标,持续推动“电石炉全数字专家冶炼控制管理系统”研发,通过工艺优化、成本管控,以突破性的革新助力公司经济效益的增长,技术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
公司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始终把科学技术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以“新的生产模式”建设“新一代智能工厂”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此,公司强化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组建氯碱化工及催化技术、高性能纤维产品和技术转化创新联合体,打造研发型产业园区和高水平重点实验室。(CIS)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