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6-30 16:38:27 | 作者: 带式输送机配件
随着声声汽笛响起,一艘艘满载出口物资的货轮缓缓驶离山东胶州湾畔的青岛港,航行于大海之上。在胶州湾海平面百米之下,一项“看不见”的超级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4月19日至4月25日,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在深圳举行,中国共有9个项目入选“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50项标志性工程”,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项目就是这里面之一。这条隧道连接青岛主城区和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设计时速80公里,工程全长17.48公里,隧道总长14.37公里,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最长的海底道路隧道。
头顶是汪洋大海,前方是复杂地质,身处于多样的水文地质环境,这个建设顶级规模、长度最长、综合施工难度最高的海底道路隧道工程需攻克哪些“世界级挑战”?青岛实践将为全球海底隧道建设带来哪些经验和启示?一起走近胶州湾第二隧道项目。
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极度敏感的建造环境、极高要求的建造质量、极端恶劣的服役环境
TJ-04标段北主线米,成功解决了开挖地质复杂、施工涌水量大等技术难点,为后续工程施工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探路先锋“国信号”盾构机掘进达1100环,标志着该工程服务隧道盾构段掘进里程已过半近一个月来,关于胶州湾第二隧道建设进度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二隧的主体工程采用对向掘进的施工模式,目前青岛端和黄岛端的开挖里程总和已超4公里,隧道整体进度大约完成了三分之一。”青岛国信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翔介绍,主体项目分别在黄岛陆域段主洞口、海域段斜井洞口和青岛港八号码头设置了三大工区、六个标段,总工期计划72个月。
这项超级工程将创造五项世界纪录:世界建设顶级规模的海底道路隧道、长度最长的海底道路隧道、穿越大规模断层的最大断面海底隧道、水压最高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首座超大直径盾构与大断面钻爆法对接的海底隧道。而这些世界纪录的背后,有着超乎想象的复杂条件。
与2011年通车运营的青岛胶州湾隧道相比,二隧工程建设条件更为复杂,具有“四极”特点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极度敏感的建造环境、极高要求的建造质量、极端恶劣的服役环境。
整个项目已探明的就有22条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密集发育带等不良地质体,重大地质灾害风险源众多,其中,最大的一条“沧口断裂带”影响宽度达到了610米。这些构造极易导致隧道衬砌错断、结构断裂,诱发坍塌及涌水突泥灾害等。
“我们可以简单把地壳想象成一张巨大的千层饼,地壳运动就像在扭断这张千层饼。其中,受到挤压产生的裂隙被称作压性裂隙,被撕裂产生的裂隙就叫张性裂隙,二隧主要面临的就是张性裂隙的挑战。”李翔和记者说,由于胶州湾海底表层沉积物少、沉积厚度小,这一条条裂隙就像张着的大嘴,与海水直接连通。在隧道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稍有不慎,就极易形成连接海水的导水通道,导致大规模突涌水灾害。
相比山岭隧道,海底隧道的服役环境更为严酷,将面临“多离子、高浓度、大水压”的耐久性问题。胶州湾海域水体中的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浓度较高,它们都属于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源,容易逐渐腐蚀隧道主体。此外,埋深超过百米带来的高水压,给施工和装备带来耐压密封的挑战。
因地制宜采用“钻爆+盾构”组合施工法,从胶州湾东西两岸对向掘进并在海底对接
为了摸清复杂的水文地质情况,二隧工程构建了“空-海-隧”三位一体的勘察技术体系。项目团队经过勘探发现,靠近黄岛端一侧的地层多为较为完整的花岗岩,靠近青岛端的一侧多为凝灰岩,岩质软硬不均。
面对这个复杂条件,项目决定采用“钻爆+盾构”组合施工法。黄岛端采用钻爆法施工,青岛端采用盾构法施工,分别从胶州湾东西两岸向胶州湾掘进,并在海底对接。
据了解,黄岛主线公里,单线米。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在国内海底隧道施工领域首次推广采用三臂凿岩台车、喷射混凝土机械手、拱架安装台车等大机配套全工序机械化实施工程技术,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改善了作业环境,同时减少掌子面作业人数和隧道开挖扰动次数,大大降低安全风险。
盾构段则“集齐”三台盾构机:“国信号”盾构机开挖直径8.18米,用于服务隧道掘进施工,将在复杂海面之下为两条主线隧道探明前方道路;“海天号”和“深蓝号”盾构机开挖直径均为15.63米,分别用于南、北主线隧道掘进施工。
在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的不远处,就是青岛端盾构隧道的始发井。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沿着约5层楼深的始发井走到底部,再行进560余米,来到了南线施工作业面。
映入眼帘的圆形庞然大物,是正在缓缓转动的“海天号”盾构机刀盘。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盾构机每掘进一段距离便停下“歇歇”,用预制好的混凝土管片拼装隧道,换言之,隧洞挖到哪里,隧道也随之建到哪里。
盾构主线公里,断面竖向分为上中下三层,车道上部空间布置排烟道,下部布置疏散通道、管廊,沿隧道纵向每80米左右设置一处连通疏散通道的楼梯间。与用钻爆法掘进的隧道不同,盾构隧道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整洁、干净,宛如一个标准化车间,全然不见尘土飞扬的场景。
现场工作人员和记者说,“海天号”盾构机始发即入海,需长距离穿越复杂多变、软硬不均及断裂带地层。同时,该段隧道最大埋深96米,水土压力巨大,相当于拳头大小面积上要承受接近100公斤的重量。“为了应对复杂地质条件、高水压、长距离硬岩掘进等难点,海天号盾构机创新配备了伸缩式主驱动、伸缩式开挖仓监视系统等,采用了短螺旋输送机+碎石箱+碎石机的设计,将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因前仓渣石堆积造成的滞排风险。”
在盾构机的操作室内,“海天号”盾构机机长翟志浩正在操作台前关注着工程的进展,狭小的空间里装配了多个屏幕和按钮。
“我面前的这两个屏幕分别是主机操作系统和泥水操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就像汽车的方向盘和导航系统,用来控制盾构机前进工作的方向;泥水操作系统则用来处理盾构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将它们运送回地面进行后续处理、循环利用。”翟志浩和记者说,盾构隧道的机械化水平很高,一个班次只需要二三十人即可,实现了人员简配。
“洞内人数544人,其中管理人员94人,劳务人员450人;南线米,北线米”
走进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最显眼的是一块电子显示大屏,它承载着青岛国信二隧公司研发的大型基础设施数字建造平台。通过这一个“智慧大脑”,坐在电子大屏前的工作人能精准监控项目进展情况。
“该平台全面上线后,我们先前线下的工作流程全部转换成了线上信息流。一线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实时报验的数据,包括现场质检资料、计量计价、地质预报等信息,都能同步链接到每个BIM(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设计、建造和管理的数字化工具)模型构件上,同步生成一套完整的孪生数字档案。”李翔介绍,将来项目竣工后,这套数字档案将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实现原生电子档案单套制移交。
除了为管理提供帮助,数字化也融入到每一位隧道工人的日常工作中,为他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比如,工人进入隧道工作时,除了在洞口闸机刷脸,借助安全帽上的定位标签,平台上也会实时显示其所在位置、行动轨迹和进出隧道时间。隧道内声音嘈杂,工人安全帽和洞内车辆上都安装了有定位和报警作用的小喇叭,一旦车辆和人员超过安全距离,喇叭就会自动报警,保证人车安全。
在二隧项目的隧道里,即便是海平面以下115米的施工一线G融合通信网络和北斗定位系统也能保障数字化系统稳定运行。系统串联起手机报验协同APP、5G巡检单兵设备、AI高清摄像机、空气检测传感器、人车定位芯片等一系列物联网设备,通过平台就能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了解一线掌子面的作业情况,随时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指挥准备。
在隧道建设中,管片品质必然的联系着隧道的成型质量和工程寿命,智能化也是二隧项目管片生产的鲜明特征。
项目设立了数字化管片流水生产线,通过在智慧管控平台、智能生产线升级、控制集成等方面实现突破,全方面提升管片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减少各工艺环节的人工参与。据了解,目前已实现了运载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清理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和扫描机器人等单项独立作业和系统综合协作,满足预制管片蒸养过程中温度、湿度的自动控制。
作为青岛市“七横九纵”高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胶州湾第二隧道建成后,青岛将开启“双隧时代”,将有效缓解跨湾交通压力、方便市民出行,进一步促进东、西两岸的人流、物流,对青岛环胶州湾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